BOB半岛新征程 新奋斗|探月工程、火星探测…… 他们让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

  BOB半岛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是一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研究团队,目前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BOB半岛。近20年科技创新实践中,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量子科学卫星以及高分七号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崭露头角。瞄准国际领先的水平,持续不断把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

  “嫦娥一号”是团队承担的第一个航天任务,也是团队全程参与探月工程的敲门砖。2002年至今,团队承担嫦娥一号到五号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以测距仪、测速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技术进步,用独有的中国方案证明了中国在月面实现着陆器精确避障能力,在嫦娥系列工程最后落月那一段时刻的核心保障作用。

  “工程改革是不允许失败的,因为失败了我们就降不到月球上去了,所以压力特别大BOB半岛。”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舒嵘介绍,航天工程载荷涉及整个重大工程的成败问题,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BOB半岛。“我们有一个载荷,以前都是用火车运的,疫情期间换成汽车运输,结果中间的镜片稍稍震松了,其实对性能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是为了不把任何隐患带上天,团队那次连续三天没睡觉,三天三夜,直到把确保所有部件都处于最优状态。”

  此外,团队成功为首颗量子实验卫星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为我国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研制祝融号火星车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对火星表面元素与矿物成分开展科学探测。为高分七号卫星研制激光测高仪,开启1:10000 全球立体测绘新时代。

  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历练,队伍快速成长,形成了坚固的金字塔型老中青组合队伍。前有“50后”王建宇院士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中有“70后”舒嵘、何志平等中坚力量准确把握工程研发节奏和脉络BOB半岛,后有黄庚华、张亮等“80后”“90后”形成奔涌向前的“后浪”,勇挑重担,刻苦攻关BOB半岛。

  团队成员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克利夫兰奖以及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我们既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保证高科技基因的顶层设计,但是这个基因要落地的话,还要那些有精湛技术的技术工人和无数具有奉献精神的电子学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等一线人才进行共同的支撑,才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团队。”“80后”研究员黄庚华说道。

  现阶段,团队积极开展月球与深空探测、中高轨量子卫星、空间基础设施等后续工程任务的研制工作,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以最好的科技成果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与担当。

 

TEL

400-123-4567
138-0000-0000